2014年2月9日 星期日

點茶

pict 988

劉松年[鬥茶圖部分]

〈盱眙旅舍〉 宋、路德章

道旁草屋兩三家,見客擂麻旋點茶;

漸近中原語音好,不知淮水是天涯。

(註1:盱眙,讀音如虛赤。山名,在安徽省鳳凰縣東。盱眙的原意為張目凝視,登此山可以遠眺,故稱此山為盱眙。)

( 註2:點茶,唐宋時之一種烹茶法。宋朝蔡襄〔茶錄〕:「凡欲點茶,先須熁盞令熱,冷則茶不浮。」(熁,以火迫也。)又曰:「鈔茶先注湯,調令極勻,又添注入,環迴擊拂,湯上盞可四分則止,視其面色鮮白、著盞無水痕為絕佳。」)

==========

Taiwanlang 提到...

點茶細節幾乎都存於日本茶道中。日本茶道使用的粉狀茶(抹茶)以特殊培養茶樹在遮蓋下長出的嫩芽為原料,乾燥後以石碾慢速細磨,粒徑在3微米上下,才可能"撃" 出淺綠色微細泡沫層。如果拿市面一般綠茶粉來點茶,只會得到上層幾處泡沫、中層綠色茶湯、下層茶粉沉澱。

2014年2月9日 下午9:28

==========

以下引自《豆瓣網》〈澄懷格物的日記〉2014-02-06 16:51:23

http://www.douban.com/note/329432971/

建盞古今

宋,是一個現代文人多有羨嫉的時代,昔時雅士與友人品茶論道、琴酒詩歌,多得自在,甚至有個不專心做皇帝勤於政務,却醉心於藝術雅玩的宋徽宗,而且玩得有聲有色,不僅在書法上創造了獨具一格的瘦金體,更是憑著對茶的喜愛,對茶道做了反復研究,最後將所得寫入《大觀茶論》,其中「點茶」一篇,見解獨到,論述尤為精彩,給世人用文字演繹了最標準、最雅緻的點茶法。

所謂點茶法,「點」就是用沸水將茶末點化成茶湯的意思。點茶的程序需要先從茶餅上取下一塊,用密紙包住,從外面加以搥搗,然後再用茶碾碾碎,過篩後就開始煮水,待水沸後稍等一會,再去冲點,可以保證茶味甘甜,而接下來的點茶需要在茶盞中進行,取定量的茶末於盞中,注入少量的水將其調成膏状,再用更多的水冲點,一邊注水一邊用茶筅攪動,叫做「擊拂」,這時茶面上出現乳白色的浮沫,浮沫的顏色和持久度成為衡量茶品好壞的標準。在宋代,朝廷在地方建立了貢茶制度,貢茶產地需要一種方法來評定茶葉的品位高下,根據點茶法的規則特點,逐漸發展形成了一項有趣的競賽——鬥茶。

宋代鬥茶成風,整個社會上至皇帝下至黎民皆是鬥茶的發燒友,在建安貢茶產地尤甚。大書法家蔡襄的茶學專著《茶錄》中有段提到建安的鬥茶:「視其面色鮮白,著盞無水痕者為絕佳。建安鬥試,以水痕先退者為負,耐久者為勝。」也就是說,點茶後在茶面上形成的浮沫,以色白和泡沫持久為優。有趣的是類似現代在咖啡的泡沫上做畫一样,宋代文人在分茶的過程中,也會通過巧妙的攪拌,在茶沫上畫出禽獸魚蟲、山水人物的圖案,更有甚者可以在茶沫上作詩,稱為「水丹青」,蘇軾就曾寫詩稱贊分茶技藝高超的謙師和尚:「瀉湯奪得茶三昧,覓句還窺詩一斑」。由於宋代茶色尚白的傳統,所以建安地區產的黑釉茶盞不僅利於觀察茶湯上面的浮沫,更是襯托茶色之白最好的器具。

建安的黑釉茶盞始燒於五代末北宋初年,起初以燒造無斑紋通體烏黑的茶盞為主,稱為「烏金釉盞」,當時只在建安產茶地區流行,北宋初年,朝廷把建安地區劃為貢茶產區,建立了北苑茶園,黑釉茶盞也被專門進貢給朝廷。隨著宋代茶文化的不斷發展,北苑茶園成為了當時全國最大的貢茶產地,產品層出不窮,以追求冲泡後的茶湯色為佳,常以「似雪」、「勝雪」讚之。這種獨特的茶文化極大地帶動了黑釉茶盞的燒製,茶盞的新品種也不斷被燒製出來,除了烏金釉盞,後來燒製的兔毫盞成為當時最流行產量最大的建盞品種,這點可以從建盞窑址出土的大部分是兔毫盞得到證實。

宋徽宗曾在《大觀茶論》中提到:「盞色貴青黑,玉毫條達者為上。」意思便是建盞以青黑色為貴,最好是帶有月光下兔毫的光澤,就是所謂的兔毫盞。

PICT 989

事實上,建盞的燒製地點與宋代最大的貢茶產地都是在武夷山下的建安,無獨有偶,在紫砂興盛的明代,宜興附近的陽羨山上同樣也出產聞名天下的陽羨茶,似乎燒製有名茶具的地方,總有一方名茶在其左右,茶具因茶而生,茶因茶具而更顯其真味,兩者相輔相成,缺一不可。那麼,是北苑茶園和鬥茶的盛行成就了建盞麼?從某種程度上來說是的,因為在距離建安不遠的江西邊境,吉州窑也盛產黑釉茶盞,但在當時的名氣卻遠沒有達到建窑的高度,或許正是因為那裡没有類似建安那樣的茶文化和大眾化的鬥茶習俗。

可以說,因北苑茶園的繁榮和鬥茶的盛行帶動了建盞燒製大規模化,然而也因為北苑茶園和鬥茶的衰落而漸漸走向消逝。北宋末年,藝術家皇帝宋徽宗被金人所俘,統治者被迫南下遷都臨安,政權的南移使得建盞進一步得以發展,迎來了鼎盛時期。但風雨飄摇的南宋最終被元人所滅,從此改朝換代,北苑茶園遭受了沉重的打擊。明代之初,明太祖朱元璋因警戒宋朝奢靡之風而取消了團餅的進貢,一種更能保留茶葉原香的散茶泡製方法(即現代人的飲茶方式)漸漸取代了團茶普及開來,建盞也結束了它最為輝煌的時代,被人慢慢遺忘,直至清代完全斷燒。

近30年來,隨著建窑遺址的挖掘,出土了大量的建盞成品和殘片,建盞又重新進入人們的視野,一些有燒製陶瓷經驗的手藝人通過長期的摸索,基本恢復了燒製建盞的方法,產品也更加豐富多樣,除了經典的茶盞外,也有茶壺、茶葉罐和花插等新品種。建盞在當今的茶文化中,不僅僅扮演實用茶具的角色,還是人們品茗之餘的談論對象。它們是茶具,還是有收藏價值的陶瓷藝術品。

1 則留言:

Taiwanlang 提到...

點茶細節幾乎都存於日本茶道中。日本茶道使用的粉狀茶(抹茶)以特殊培養茶樹在遮蓋下長出的嫩芽為原料,乾燥後以石碾慢速細磨,粒徑在3微米上下,才可能"撃" 出淺綠色微細泡沫層。如果拿市面一般綠茶粉來點茶,只會得到上層幾處泡沫、中層綠色茶湯、下層茶粉沉澱。